大学生安全教育

发稿:夏玲 审核: 发布日期:2012-04-18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亟需加强

当前,大学生在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比较单纯,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不能进行理性的认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容易失窃和受骗,甚至被不法侵害。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岁左右,这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安全问题的多发期。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基本上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时,做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留下种种安全隐患,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一旦发生问题往往又不知所措,处置不当,加重危害。

    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调查表明,大学生宿舍被盗,80%都是因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如贵重物品乱扔乱放、闲杂人等随便乱窜、离开寝室不锁门等。此外,大学生被骗、被抢大都是在毫无心理防范的情况下发生的。再者,侥幸心理作崇也是冲淡、消减大学生安全意识 的大敌。例如宿舍防火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在宿舍里不准使用酒精炉、电炉等,容易引起火灾,但侥幸心理使他们铤而走险,违反学校规定使用这些物品,而当灾害事故发生才后悔不已。

    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经不起诱惑,思想腐化,做出种种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事来。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受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腐败违法、犯罪等不良因素影响,不注重道德修养,思想麻痹、腐化,甚至堕落为社会的罪人。一些大学生忽视法律知识的学习,虽然在学校学习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许多法律盲区,并没有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制观念,提升为法律意识,指导其行为。如一些大学生把别的同学打得头破血流,还声称自己是正当防卫。一些学生甚至知法犯法,给自己、他人甚至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多发,主要原因就在于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所以,大学生安全意识亟需加强。

 

二、校园安全文化急需构建

    新世纪需要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而完善、和谐的校园生活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文化包含了人对自然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和人的安全价值关系,而校园安全文化是近年在大学校园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和理念,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情操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物理环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以习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媒介表现出来,对大学生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优点。校园安全文化与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综合性人才培养需求的产物。

    大学生有四年是在大学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的安全人文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校园安全 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建立完善、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的说,校园安全文化就是在大学校园建立一个文明 、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安全素质导向作用,具体包括:

(一)陶冶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一环境中通过“氛围”来陶冶自己,通过校园安全文化无意识的渗透作用,使大学生实现自己人格的灵魂的升华。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体现在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育、安全规范行为和映射等方面。

(二)能力作用

    大学四年学习是将一个人转变为能够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要每个人用其一生来完成。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 、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的教育、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综合的安全能力。校园安全文化的能力作用最终体现 在安全技能 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生安全责任社会化。

(三)创新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作用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特别是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有力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作用,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这为培养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 了良好 的氛围。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 作用随着的发展越来越显著。

    总之,构建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构建 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三 、大学生安全迫在眉睫

(一)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急切呼唤安全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黑社会”性质犯罪持续增多,制毒贩毒犯罪有较大增长 ,性犯罪不容低估,智能犯罪、技术犯罪有所增长,其他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流行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安全事帮,以及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也给社会治安形势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状况。

 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技能,已刻不容缓。

(二)当前的办学模式,亟需进行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多方面发展。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有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干脆吃住在校外。这使得高等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公共安全已成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来自于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倾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显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由性也越来琥强。而目前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在的。

(三)大学生自防、自律意识薄弱,迫切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使得一般院校学生来源 于大江南北,而且这其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理能力差,防范意识较弱,思想单纯,考虑问题简单,心理承受力弱,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又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导致各种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因此,加强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适应环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之一。

 总之,加强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教育 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 的根本 ,是构建和谐校园安全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 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多种形式,努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一、安全学习

  大学的学习生活除了日常的上课以外,还会涉及到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诸如实习。实验、军训等,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它对大学生消化、理解书本课堂知识,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这些活动中也存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一)实验室隐患防范

    大学实验课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实验室存在着一定危险性,因此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实验期间的人身安全。

1、安全实验基本常识

1 初次进行实验前,自愿接受安全教育,了解使用水、电、气及化学试剂的基本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方法。

2)进入实验室要穿实验服,有必要的要佩戴防护眼镜,不穿短裤、短袖、裙子、高跟鞋、拖鞋等进入实验室。

3)做实验前要根据所做实验的安全要求,做必要的准

版权所有:学生处(学生工作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