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发稿:夏玲 审核: 发布日期:2012-03-12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经济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也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从教育管理的理论角度探讨解决对策。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环境因素

  市场

经济带来的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等价交换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表现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甚至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

  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表现在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迷茫。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也导致了一些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完善大学生德育教育对策

  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必须面对现实,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原则。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价值互动过程。首先要创新高校德育教育方法,实现从灌输型疏导型经验型科学型封闭型开放型的转变,使德育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渗透力。其次,开辟新领域,创建新阵地,占领网络阵地,构建多方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第三,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德育教育系统,三方形成联动,实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拓展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渠道和方式

  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能够深化道德认知,同时也是走出重道德教育,轻道德意志行为培养误区的有力措施。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环节中,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磨练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在切身体会中去领悟道德真谛,从而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准。通过开展群体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修养。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是完成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和德育教育任务的有效手段。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体制、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估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促进高校德育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实现科学化。

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需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高校应该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建优越的校园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作为道德科学,教育管理学应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位者平等和广泛的参与创造机会;教育管理批判理论非常重视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还十分重视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对于学校组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决策者经常考虑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与德育教育是一项密不可分的重要工作,要改变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要有一个思路的转变,而加强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教育应该成为当前的一项首要工作。

总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尚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这需要高校管理者重视,德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还需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当两个积极性都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德育教育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学生处(学生工作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